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我們在和寶寶對話的時候經常會模仿兒童的幼稚腔調。
比如會對寶寶說「吃飯飯」、「洗香香」、「拉臭臭」等等……
不過也有一些人對這種說話模式抱有排斥態度,
這樣說話真的就會對孩子好嗎?如果是對孩子好,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兒語是如何形成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新生兒的大腦發育在脫離母體時,
並未100%完成(一般情況下只有70%左右,具體因人而異)。
產後大腦繼續發育的結果是「人類在嬰兒期對父母的完全依賴。」
也因為嬰幼兒的大腦還未發育完成,
嬰兒表達感情的主要方式只能是簡單的喃喃兒語——
運用哭喊、尖叫與父母建立聯繫。在生命的頭幾個月里,
孩子們哭叫的技巧快速發展,風格逐漸形成,可以視為特殊類型的 「 嬰兒語言 」。
這種哭叫風格變體的發展,是通過細膩多變的音調、節奏、強度,
傳遞嬰兒的感覺狀態,表達日趨豐富的生理感受。
由於嬰兒所發的聲音不是具體的詞彙,構成他們交流系統的基礎,
正是基於 「音高、音色、節奏和力度」 的綜合體。
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在長期的進化中,人類不分種族,
各自形成了母親和嬰兒交流所用的特別語言形態——綜合了言語、歌唱和撫摸的交流方式。
心理學家合成一個術語叫做:「 Motherese 」,
中文可稱之為 「 兒語、兒話、母性語言、媽媽話 」。
大多數語言中 「 媽媽 」 的發音、嬰兒吃奶的鼻音都非常近似,
這樣的表達方式就是題主所說的「 模仿孩子的方式 」。
兒語對兒童語言的刺激和益處
伴隨著搖動、輕拍、撫摸等節奏行為,「Motherese」 中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
滲透在嬰兒大腦的快速發育過程中,成為人類文化演進的必需。
早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能夠熟練老道地編譯解釋 「Motherese」 中的情緒內容,
通過音色、音高、力度和節奏的變化傳遞信息,是嬰兒發育成長的必備能力。
甚至可以說,那些 「具有充分感知能力」,
可以達成 「前音樂」 雙向交流的嬰兒,才能夠在 「進化的賽場上獲勝,在生存的比拼中留存」。
在嬰幼兒的發育過程中,1歲開始有發出單音節的詞語能力。
比如會說「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一般的兒童都是這樣,這是我們的生理髮育所決定的。
到了2歲左右,開始說些簡單的句子,
比如說:「肚子餓」、「爸爸壞」 等等。這之後,
詞彙量逐步增加,動詞、形容詞、副詞、連接詞、代詞等偶爾也會脫口而出,
而且在語句的構成能力上也逐步向 「多語句、結構性表述」 過渡。
3歲之後,進入語言發展的爆發期。
這就是母嬰類雜誌大多分為0~3歲版、3~7歲版的原因之一。
那麼,在0~3歲的發育重要時期里,和嬰幼兒交流的要點是什麼呢?
給予刺激
語言的刺激比正確發音更重要。請用孩子可以聽懂的方式,
選擇合適的詞語,不斷的告訴小孩這是 「爸爸」、那是 「花花」 等……
不是要說正確,而是要刺激孩子語言習慣的發聲行為。
重複示範
促使孩子學習語言的動機,
要從簡單明晰的發音和行為用語開始,多次強調和示範。
認真傾聽
嬰幼兒時期所熟悉的語言並不多,
使用起來難免錯誤百出,不必當時一再糾正。
用孩子習慣、喜歡、放鬆的表情和態度來應對,保護他們表達的信心。
創造交流的氛圍
說話的意念來自愉快的氣氛。所以要儘可能讓孩子在充滿活潑、
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談話。藉由溫馨的心靈交流,來輔助嬰兒學習語言。
什麼時候停止用兒語?
兒向語是一種動態的話語,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語言能力的提高,兒向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會隨之改變。
而且其與兒童言語發展水平相比帶有 「略前性」。
如:當寶寶處於牙牙學語時,成人用電報式語句與之交談,
當寶寶會說話時,父母就可以使用較為複雜的語句,
這種 「略前性」 帶動了兒童言語從低級向高級水平的發展,
語言表達從字到詞到句子,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根據「兒向語」的「略前性」特徵,給媽媽的建議:
儘量少用或不用兒化語,比如「吃飯飯」、「喝水水」等。
不能把完整語句拆散成單個詞語方式來表達,
比如,「梨,蘋果,寶寶,這個,那個?」
應直接使用規範的、完整的語句,
比如「寶寶想吃梨還是蘋果?」
如果媽媽考慮到寶寶太小可能聽不懂,可以多重複幾遍,
儘量保證使用的句式長度或難度略高於寶寶的理解能力。
規範言語,不要模仿寶寶說話。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限的,
比如他表達喝水的時候,可能會說「喝水水」。
這些不規範的語言形式是寶寶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
如果媽媽在表達這些意思的時候也採用同樣的方式,
寶寶以為他的表達是正確的,將會對兒化語進行強化。
減少肢體言語表達形式,儘量使用口頭言語來表達。
在寶寶難以理解的時候再適當地輔以肢體動作。
比如,寶寶要吃餅乾,你可以引導寶寶學說句子,
寶寶說「餅餅」, 可以啟發寶寶說「這是餅乾,寶寶要餅乾。」
綜合一下目前的看法,父母可以根據兒童的語言發育狀況在最初的時候使用兒童容易聽懂的語言,
而後逐漸增加詞彙量。模仿兒童說話的方式,
也是為了嬰兒語言發展的刺激和理解。
0~1歲的孩子,我們可以使用兒語。
1~3歲,要逐漸增加成人語言,減少兒語。
3歲多以後,不再使用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