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的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在國內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也都維持第一或第二名,而且人數持續增加。肺癌初期大多沒明顯症狀,發現時多已經是末期,無法手術切除,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
病人常因為治療或疾病本身,造成口乾、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腹脹、腹瀉等症狀,或有咳嗽、多痰等現象影響食慾,進而生產體重減輕,甚至嚴重營養不良。如果未能及時營養補充,會惡化病情、產生惡病質,不僅影響治療效果,更可能延長住院天數,造成生活品質降低、減少存活率。
並非所有病人都是一開始體重過輕輕的情況,但惡病質大多與體重減輕同時存在。在惡病質症狀初期,減少的體重包括骨骼肌,以及部分脂肪組織的流失,造成肌肉損耗,產生嚴重的肌肉萎縮,加重惡病質症狀。有些病人雖體重增加,卻是骨骼肌流失、體脂肪增加,導致更容易忽略營養不良問題。研究結果指出,不論正常體重、體重過重和肥胖的肺癌病人,都會發生骨骼肌肉萎縮,而體重減輕及瘦肉組織流失是預測病人預後與存活率的重要依據。
肺癌病人需維持理想體重與良好營養狀況,才能有較佳的預後,並降低惡病質的發生或惡化。理想體重計算公為身高(單位:公尺)2 x 22,如身高160公分的成年人,其理想體重為 (1.6)2 x 22 =56 kg,最好能維持在理想體重±10 %的範圍內 (即為50.4~61.6公斤)。
對於體重過輕者,必須增加熱量攝取,而增加熱量攝取的方法如下:
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如奶類、肉、魚等,或食用熱量較濃縮食物,如在飲品中加入五穀粉、黃豆粉或堅果粉,或用蔬果汁取代水。
選擇體積小、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如堅果,避免選擇含水分多及纖維較高的食物,因為其熱量密度較低。可以在食物中增加醣類、蛋白質與脂質份量,提高熱量密度,如在牛奶中加入酪梨、芋頭沙,或炒青菜時加入肉類、堅果。
一次供應太多種食物,可能無法一餐吃完,可以增加點心的補充,一天三正餐須外加兩到三次點心,如:豆花、三明治等,不但可以達到熱量需求量,且不會有空腹或腹脹的感覺。對於食慾差的病人,可以嘗試供應喜歡吃或當時想吃的食物。
若無法增加攝取量,可以視症狀補充適當的營養品。有研究結果顯示,肺癌病人在化學治療有足量營養支持下,補充魚油者比未補充者,有較好的體重與肌肉含量維持。也有研究指出使用添加麩醯胺酸(glutamine)的配方,可改善腸道免疫功能、並減少腸黏膜萎縮。
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容易發生食道黏膜傷害,造成吞嚥困難,飲食注意事項如下:
可以選擇瓜類、菇類等較嫩軟質地的食物,並再起鍋前勾薄欠增加滑順口感,避免太粗、太硬的食物,以蒸煮類代替炸、煎食物。
避免酒、辣椒、芥末、可樂、咖啡等,可選用帶有酸味的食物,或冰涼飲品,緩解吞嚥時的不適,但若有咳嗽或痰較黏稠時,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冰冷食物。
可幫助口腔、腸道黏膜之修補,改善破壞與疼痛症狀。
病人於化學治療期間,容易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現象,飲食注意事項如下:
嘗試多種烹調方法和多樣化食材搭配,增加飲食變化性。
清淡冷涼的飲料,如冰牛奶或果汁,或者有酸味、鹹味的食物,如酸梅蜜餞、鹹餅干、喉糖等,可以減輕噁心症狀。水分較少的食物,如餅乾或吐司,也可以抑制症狀。
太甜或太油膩的食物易使病人噁心、嘔吐,應盡量少吃,也要遠離有油煙味或異味的場所。
在點心時間,可以喝蔬果汁、牛奶或高熱量密度飲品,增加水分與熱量的攝取。但正餐時少喝水份或喝飲品、多吃食物,減少因吃過量而引發噁心、嘔吐。
文章來源:http://www.cgh.org.tw/tw/cancer/eduinfopage05-13.htm
國泰綜合醫院 營養組
肺癌病人維持良好營養狀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可以請營養師評估營養狀況後,給予適當的營養介入,預防或改善營養不良狀況,增加體力,以接受治療,並藉改善因治療造成的副作用與不適。